Infra 窘境

2024-09-0300 分钟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前段时间秋招也陆续开始了,偶尔有师弟问我不想写业务,怎么才能做 infra,其实我是劝退的。算下来我毕业正式工作也一年多了,趁机从个人角度发表点暴论(这里的 infra 实际上特指数据库/存储)
 
毕业以来就一直在一家存储公司里打杂。这一年好像学了很多,但又感觉都是些细枝末节的无用知识,个人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提升
首先,infra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「酷」,对于成熟系统来说架构和功能都趋向稳定,需要自己设计的新地方已经很少,没有太多能发挥的空间,很多时候都是在修 bug,当客服,排查奇奇怪怪的问题或是优化某处实现。新人不可避免地要做很多 dirty work,比如数据库的 MySQL/Oracle 兼容,存储的协议语义等,这些工作都是枯燥无聊的
 
而且新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能 own 一个模块,这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个是技术层面的,系统过于复杂,涉及的组件众多。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自底向上地看待系统,只关注部分细节,缺乏自顶向下的全局性的视角和思考,这却是在系统设计来说更重要的东西。最后就会变成:能知道系统「是这么做的」,但不知道「为什么要这么做」,所以也无法回答「应该怎么做」
但设计时必须全面地看待和考虑系统,各部分如何组合出最佳实践?就像最近刷到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,没有工程经验,这导致我们并不清楚最佳实践是怎么样的。这种情况下,为产品添加的每一行代码都是「债务」而不是「产出」,久而久之就会腐化产品,这对 infra 项目来说是致命的
 
另一个是产品层面,什么是用户真正需要的?举个例子,很多数据库内核的校招新人,即使对存储引擎、查询优化、事务管理等技术如数家珍,但实际上作为数据库用户还是小白,甚至并没有怎么实际用过数据库。这种情况下写出的很多东西是和需求脱节的,没有意义。而大部分 infra 工作由于技术门槛的存在,没有像互联网业务中那样正式的「产品经理」角色,大都是研发一人分饰两角,自己写 PRD,你能想象让几乎没有用过数据库的人去给用户设计数据库功能吗
这种对「系统如何被使用」不够了解有时候还会反过来导致错误的设计,例如 OLTP 和 OLAP 场景的数据库需要专门优化的点肯定不一样,设计错误就会带来高昂的技术债
 
很多东西不是看一遍 DDIA 或刷完 MIT6.824,CMU 15-445 就能做好的。需要对系统有足够的认知,接触足够多的系统,了解不同的设计场景和思路。这些都是很多新人包括我面临的问题,为了摆脱这种闭门造车的情况,自己之后也需要做更多的案例研究和论文阅读。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,为什么要这么做,如何一步步演进,进行了哪些取舍。这部分也算是我今年的任务了,起码得再输出四五篇文章
 
最后,再谈谈行业。从钱来说,infra 并不代表更高的薪资水平,也不代表更高的稳定性。相反,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里,infra 部门是无法赚钱的,只会被视为「成本」。这意味着当存在盈利压力时,infra 部门被裁员的风险只会更高,并不会有想象中技术护城河带来的稳定和不可替代性
infra 产品本身就是业务的公司,日子也不好过。国内这类公司大部分还是吃信创饭的,有信创需求的都是政府、国企、事业单位和学校,在这个连体制内都降本增效都经济环境下,旧系统能跑就行,新的采购、升级和维护都越来越少。不少公司寄希望于疫情结束后的收入回升,但疫情后反而进一步下降的收入也成了最后一根稻草
行业另一个特点是又难又卷,很多东西做到如今早已满足市场需求,再继续做下去已经没有太多意义,无法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,比如几个 benchmark 榜单上的数字。但各家仍然在不断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刷榜,让投入产出完全不成正比,某种程度上甚至把这变成了一个劳动密集行业。这也说明已经很难有创新了,没太多可做的东西,但这也不只是工业界的问题,VLDB,FAST 上的论文相比二十年前也并没有太多理论创新
前几年如日中天的 PingCAP 去年进行了大规模裁员,让业内哀鸿遍野。要是连 PingCAP 都不行的话,其他公司又该怎么办呢?我们公司也一样,虽然侥幸逃过去年的裁员,但那天办公室里死一般的寂静仍令人印象深刻(题外话,裁员当天友商 HR 就加上脉脉了,风声传得真快)
 
但纵使有这么多缺点,在如今看来不是一个「聪明」的选择,也仍然想做 infra 的话,只能有一个原因:Just for fun。就像 saka 老师在这张图里说的一样:
notion image
 

下一篇

迁移博客到 Notion

Loading...